登录 注册
当前位置: 首页 >>影视剧情

《老子》解读:道家的兵学韬略(下)

来源:网络整理 时间:2023/5/15 16:28:01 【kenbest】

老子论“用兵之道”分两大部分,在“战争论”方面,强调“兵者不祥之器”,坚持“慎战”观,极力主张“不以兵强天下”的,认为战争是不得已的事,坚持统治者要谨慎用兵;而在用兵方面,老子主张“以奇用兵”,在“战略论”和“战术论”方面提出了系列的军事韬略和指挥策略,为先秦兵家的发展提高了理论基础。仔细分析便不难...…

老子论“用兵之道”分两大部分,在“战争论”方面,强调“兵者不祥之器”,坚持“慎战”观,极力主张“不以兵强天下”的,认为战争是不得已的事,坚持统治者要谨慎用兵;而在用兵方面,老子主张“以奇用兵”,在“战略论”和“战术论”方面提出了系列的军事韬略和指挥策略,为先秦兵家的发展提高了理论基础。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,其实,老子是将“道术”方法运用于兵学方面,阐述了道家的兵学韬略。而这方面的理论后来被韩非发挥成了法家的权谋智术,成了中国古代谋略文化的重要理论渊源,很值得深入探讨。在上篇中,已经对老子的“战争论”作了分析和阐述,在下面,主要是分析老子的“战略论”和“战术论”。

老子的战略思想论非常丰富,对后来的兵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,是很值得探讨的方面,在《老子》一书的第七十三章、第五十二章、第六十七章等,对“战略论”进行了深刻的阐述。

吴道子绘的老子像

第一,老子“战略论”:“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”。老子的“战略论”主要是将“无为”观念和“知其雄,守其雌”方法运用了战争理论中,形成了道家的基本战略思想。

《老子》七十三章曰:

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。此两者,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是以圣人犹难之。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应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

这一章说的是,逞勇于敢作敢为就会死,有勇气守持柔弱就能活,这两种“勇”的结果不一样,有的得利,有的受害。上天所厌恶的,谁知道其中的缘故呢?对此连圣人都难以说明白。天道的运行规律是,不争斗却善于取胜;不言语却善于应承;不召唤却自动到来,坦然处之却善于筹谋。天道广袤无际,似乎是宽疏但却是不漏失的。

在这一章中,老子首先强调了自恃有力,逞强好胜的,是背道妄为,处于死地,非常凶险;而有勇气谦卑自退、守持柔弱的,守道自固,能避凶险,有了活路。其实,这是老子“以柔弱克刚强”思想在战争策略上的应用。逞强必死,守弱能活。

其次,老子强调天道的运行规律是不争斗却善于取胜,与此同理,不言语却善于应承;不召唤却自动到来,坦然处之却善于筹谋。这其实说的是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”(《道德经》二十二章)的道理。

再次,老子强调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”,这阐明了天道广袤无际、无形无限的,看似宽泛粗疏,其实是细密而不漏的,天下一切事物皆受到了天道运行规律的制约,任何事物皆不能例外。因而,“不争而善胜”是规律,是天道,谁都必须遵守。后来,在《魏书·任城王传》有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”的说法,被引申为指天道公平,作恶就要受惩罚,天道看似很不周密,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,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惩处。

老子雕像

显然,老子这“不争而善胜”的观点是其“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谿”(《老子》第二十八章)在“战略论”上的应用,而且,老子又提出了“善士者不武”的观点。

《老子》第六十八章曰:

善为士者不武;善战者不怒;善胜敌者不与;善用人者为之下。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,古之极。

这就是说,善于担任将帅的人,不崇尚武力;善于领兵打仗的人,不轻易发怒;善于克敌致胜的人,不与敌正面冲突;善于用人的人,对人态度谦下。这是不与人争的品德,这是在运用别人的能力,这是符合天道的,是自古以来的最高法则。

显然,老子说提倡的是这“不武”“不怒”“不与”和“之下”的“不争”的态度和品格,特别是关于“善士者不武”的观点特别值得注意,称职于任将帅的不崇尚武力,这其实与老子“战争论”里的“不以兵强天下”是一致的观点,所提倡的“以道佐人主”,而非“以武佐人主”,所重视的是“以不争之德”胜之。南宋道教妙真派中兴祖师范应元解释说:“古之善为士者,不尚武勇;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”。清代国史馆总裁宋常星解释说:“两军对敌,而轻出于怒,必有轻用其锋,而致败者,此不善战者也。善战者,不以力屈人、而能以德屈人,何尝用怒!”

《道德经》

老子在任用将帅方面主张用那些不推崇武力的,对领兵打仗的人要求不轻易发怒,对于指挥征战的人,建议不短兵相接,对于带领部下的,要求要居下谦让,这解释以道家的“以柔克刚”之策在阐述用兵韬略。其所重视的正像肖天右所注释的:“不与争者,不战而善胜,不争而善成也。故孙子曰:‘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。不战而屈人之兵者,善之善者也。’”此外,老子关于“善战者不怒”的观点与孙武的“不怒而兴师”的观点是一致的,孙武说:“主不可以怒而兴师,将不可以愠而致战。”(《孙子兵法·火攻篇》),总之,老子所倡导的是将帅的“不争之德”,而这是老子用兵韬略的战略思想之一,这也是“慎战”观的表现,战争是“不得已而用之”,因而,最好能采取非军事方式去解决,尽量不要面对面开战,更要避免因愤怒而轻易发动战争。

老子画像

第二,老子的“战术论”:“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”。老子的“道术”是很深奥玄妙的,而老子把“反者道之动”的“道术”运用于兵学上,形成了很睿智的用兵智术,形成了一整套的战术理论。而在老子的后继者中,庄子很少继承这方面的思想,而韩非却对此大肆发挥,形成了法家的“术”论,成了权谋智术。

《老子》三十六章曰:

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;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。是谓微明,柔弱胜刚强。鱼不可脱于渊,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
这说的是,想要收敛它,必先扩张它;想要削弱它,必先加强它;想要废去它,必先抬举它;想要夺取它,必先给予它。这虽很微妙但却是明显道理,柔弱战胜刚强。鱼要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,国家的锐利器物不可以向人炫耀。

首先,在这里,老子将“柔弱胜刚强”的道理展开了,阐述了一系列“将欲……必……”的道家战术策略,强调“守柔曰强”的道理,充分强调想要削弱对手,必须暂且先使其强化,而超过易折,就会容易被削弱。这是一种非常厉害的策略,老子运用“反者道之动”的哲学观,将其应用于战术策略上,形成了道家的用兵智术。后来,孙膑兵法强调:“辟(避)而骄之,引而劳之,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”(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)也是这类似的智略;再有,《太白阴经》曰:“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:心谋大,迹示小;心谋取,迹示与;惑其真,凝其诈……攻其爱,敌必从;捣其虚,敌必随。”(《太白阴经》卷二《人谋下·沈谋》)这也是相通的用兵之术。

老子雕像

其实,老子“以退为进”“以柔克刚”的用兵智术,是老子“无为”哲学理念在“战术论”方面的体现,在战术策略上,老子十分推崇“以退为进,以柔克刚”的智术,在《老子》第六十九章,他对此作了阐述,他说:

用兵有言:“吾不敢为主而为客,不敢进寸而退尺。”是谓行无行,攘无臂,执无兵,乃无敌。祸莫大于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。故抗兵相若,哀者胜矣。

老子根据“兵者不祥之器”的战争观,强调不要主动发动战争,不要冒然主动进攻,而要注重防守;不要冒然攻进别人的一小片领土上,而宁可守住自己国家的领土。用兵时像没有列阵一样,像举臂一样,像要对抗一样,像没有拿兵器一样(这像孙子所说的“形兵之极,至于无形”)。再没有比轻视敌人更大的祸害了,轻敌将使自己制胜法宝尽失。因而,对抗时兵力相当,有悲怜之心的一方必胜。

老子在这里仍是在强调“以柔弱胜刚强”,主张不要张狂,不要硬碰硬,不要主动开战,而要坚持“不争之德”。但是,老子这里所主张的不是消极退却,而是一种“以退为进”的用兵谋略。宋代叶惠卿在《道德真经传》中对此解释说:“主逆而客顺,主劳而客逸,进骄而退卑,进燥而退静。以顺待逆,以逸待劳,以卑待骄,以静待躁,皆非所敌也。”

显然,老子所强调的是“以柔胜刚”的策略,老子称强说过他有“持而保之”的“三宝”:“一曰慈(柔慈),二日俭(俭约、不敢放侈)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”(《老子》六十七章),而”三宝“的致胜优势在于:“慈故能勇(勇武),俭故能广(宽广),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(众器官长)。”反之,后果很严重:“今舍慈且勇,舍俭且广,舍后且先,死矣。”只有持用“三宝”才能获胜,尤其是“守慈”,这是因为:“夫慈,以战则胜,以守则固。天将救之,以慈卫之”。(《老子》六十七章)原来,在上述因为的一段话中,老子所说的“祸莫大于轻敌”,是提醒轻敌将丢失”三宝“,导致大败,甚至败亡。而有怜悯之心,有 悲哀之情,能相惜相助,必胜。王弼释曰:“哀兵必相惜,而不趋利避害,故必胜。”

相关文章

Copyright @ 2018-2024 hedonghu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ICP备案号:湘ICP备09009000号  技术支持:HDHCMS
合作发稿QQ:43950305
温馨提示:文章内容来自网络,不代表和动画漫影网 (⊙o⊙)对观点赞同或支持。
版权声明: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,联系管理员删除!

关注和动画公众号